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 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地方志既然是一 项系统工程,所以,修志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工作。本 文仅就丰南修志实践,谈谈志书出版后的系统工程。
《丰南县志》是1990年出版的,这是丰南建县以来的第一部 志书。志书出版后应该怎么办,县志办的同志有几种认识。有的 认为“大功告成”,沾沾自喜,可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了; 有的觉得“八年抗战”够辛苦的,该松口气了;更有人认为在清 水池里泡了八九年,不能再呆了,应该找个好单位走了。停止的 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方志工作要开辟新路,方志工作应包括修志和用志两个方面,无 修志就谈不上用志;无用志,所修的志形同死物。志书的功能、 作用、价值、生命,只有通过用志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在完成 编修志书任务后,我们立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用志方面。
一、总结修志工作
《丰南县志》出版后,我们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采取“请进 来”和“走出去”方法,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20余次,个别 征求意见百余人次。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县志办用4个多 月的时间对8年的修志工作进行回顾、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大 家认为丰南县修志工作的主要经验是:(1)领导重视是关键,但 不是坐等领导支持,而是主动争取支持;(2)有一支老、中、青 相结合、事业心强、团结一致的修志队伍;(3)采取了两级修志 的路子,为志书的资料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4)坚持边修志边 为现实服务的路子,赢得了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支持;(5)加强 横向联系,扩大了视野,学到了兄弟市县的宝贵经验。对《丰南 县志》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1)宏观记述和整体性体 现得较好;(2)经济部类写得较好,不但设了经济综述,还层层 加了概述内容;(3)乡镇企业单独设志而且写得颇具特色;(4) 严格把住了政治关,没有政治观点的错误;(5)加强了精神文明 建设的记述。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找出了志书中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 要表现在:(1)政治部类过于单薄,从分量上看仅占全书的 11%,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前的革命斗争和新中国 建国后的主要活动和重大决策记述过简;对新中国建国后的政治 运动也采取了分散记述的方法,未能较好地反映出运动的来龙去 脉,使人看后觉得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2)地方特点突出 不够,机械地强调了分类的科学性,忽视了地方性和现实性。如 对1976年的“七•二八”地震虽做了升格处理,设了专章,但记 述仍过于简单;猪鬃加工业是丰南的传统加工业,有150年的历 史,丰南是北方猪鬃加工业的发祥地、聚散地,也是丰南出口的 拳头产品;丰南的盐业生产更是一大优势,所产海盐占全国 11%,亚洲第一盐场——南堡盐场就在丰南境内,对丰南的经济 发展起着巨大作用,本应独立设篇,浓墨重彩。可是,为了坚持 分类的所谓科学性,只是将其放在了节下“目”的位置。由于受 结构的影响,不可能写深写透,致使对体现丰南特色的事物被淹 没在一般事物之中了。丰南是沿海县,有广阔的滩涂和渔盐之 利,这是丰南的巨大优势,对这些也是分散地记在了 “自然环 境”和“农业”篇章中,显得支离破碎,没突出丰南的沿海特 点。以上这些都属于“软伤”。最使人痛心的是还存在一些“硬 伤”,主要表现是事实不够准确,数字不准,文表矛盾,绝对数 与百分数不等;同一事物时间、地点、人物错位;也有丢字、错 字的错误,经逐字逐句地检查,发现有各种错误124条之多,对 出现的“软伤”只能通过学习,总结经验。对这些“硬伤”我们 印制一张勘误表。对这届修志的回顾总结,我们整理了一篇综合 材料,其名叫《丰南县志得失论》,准备将这篇文章收入《丰南 县续志》。
二、利用志书的优势,开展国情教育
为了配合国情教育,对丰南人民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 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开展有奖知识竞赛。为了在全县掀起学志用志的热潮, 县志出版后,县志办联合县委宣传部、文化局、精神文明办举办 了 “知我丰南、爱我丰南、有奖百题知识竞赛”。百题知识竞赛 的内容主要来自《丰南县志》,囊括了本县的地理、历史、资源、 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名胜古迹、人物等方面的内 容。参加这次活动的达万余人次,有副县级领导干部8人,科局 级领导干部37人,其他参赛者为一般干部、知识分子、工人、 农民、解放军战士。此次活动历时一个月,评岀一等奖1名,奖 18吋彩电一台;二等奖3名,奖收录机一台;三等奖六名,奖 电风扇一台;四等奖15名,奖50元以上的半导体收音机一台; 五等奖30名,奖《丰南县志》一部;六等奖100名,奖5元以 上自来水笔一支。县五套班子的领导亲自颁奖,这次竞赛活动是 《丰南县志》的一次大宣传、大普及。县委书记王士义说:“县志 办利用县志搞知识竞赛是个创举,为如何使国情教育更生动活 泼、更被糕众乐于接受探索了新路子。”
2.进行县情讲座。修志工作开展十多年来,已经锻炼了一 支方志工作专业技术队伍,这支队伍的最基本特征是了解熟悉一 方地情。因此,作为方志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专 长。1990年冬,我县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时,县志办公室编写一 套“县情讲座”讲稿,共分五讲:第一讲,悠久的历史;第二 讲,优越的自然条件;第三讲,苦难的过去;第四讲,光荣的斗 争传统;第五讲,巨大的成就。1991年,为结合纪念中国共产 党成立70周年活动,从6月中旬利用县电视台向全县人民进行 讲座,全县收看人次达20余万人次。此后,县志办主任又在全 县15所中学、县师范、职教中心为师生讲县情,听讲者万余人 次。县委党校、县组织部、劳人局也要求为干部、为新分配来的 大专毕业生、转业军人讲县情课。
对县情讲座全县反映强烈,不少人都说,这比百题知识竞赛 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县三中一位副校长来信说:“感谢县 志办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县情教育课,不仅使师生受到了深刻 教育,也给我们以很大启发。过去,我们也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 教育,但学生们总是不感兴趣,其原因是我们对本县的历史和现 状缺乏了解,多半是'空对空'的理论,缺乏联系本县实际。今 后,我们要把爱国爱乡教育坚持经常,并请县志办大力协助
3.编写乡土教材。1993年3月9日,江泽民同志致李铁映、 何东昌的信中指出:“要对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一 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 国情教育”。李铁映同志接江泽民总书记的信以后,以“社会主 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为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我 们应当从反对'和平演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 度,来认识和理解江泽民同志批示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增强历 史责任感,把对青少年的历史和国情教育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新编地方志书,当之无愧地是对当地群众进行历史教育、革 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具体的教材。尤其是在进 行地情教育、热爱家乡教育中,地方志书更是有着其他任何载体 都无法比拟的优势。面对这样紧迫的历史和国情教育形势,编写 出一部乡土教材,为全社会服务,为教学服务,对我们地方志工 作者来说,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对我们来说又是比较容 易完成的。从1992年我们开始编写乡土教材,全书分地理、历 史、经济、文化、人物五大部分,共54讲,约计9万字。后又 吸收了四位有编教材经验的老教师帮助修改,生僻字加了注音, 每课后出了思考题,并配上了插图。于1993年8月由天津人民 出版社正式出版,第一次印刷4万册,五年级至初三学生人手一 册。这部乡土教材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其影响之大,远远超过 了县志,不少企事业单位也要求订购,准备还要再版三万册。
三,积极参与经济“大合唱”
让志书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这是我们修志的重要目 的之一。我们一直把修志工作与本县的经济建设联系起来,修志 中,我们收集了近千万字的资料,这些资料虽然不能全部入志, 但有许多对当今两个文明建设非常有用,从1985 ~ 1991年,经 过认真筛选,编辑出版了《丰南史志资料选编》(1-3辑),共 收录价值较高的资料138篇,计90万字,每辑印刷2000册,全 部发放一空。这些资料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 比如,在《选编》第二辑,我们把本县解放前的义合饭馆的发展 史及经营管理方法整理出了一篇《义合饭馆经营史》,饮食服务 部门如获至宝,组织职工专门学习,改善了经营管理,提高了经 济效益。
丰南是北方猪鬃加工业的发祥地,县城附近七、八十个村庄 有加工猪鬃的传统,“文革”期间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 了。进入80年代后,好多村庄想恢复这项传统加工业,可是由 于国营猪鬃加工厂连年亏损,好些村、户不敢经营。1984年县 志办在搞猪鬃加工业的历史资料时,调查了国营企业、村办企 业,发现国营企业从80年代开始年年亏损,1985年工人月均工 资仅49元,而村办企业却年年盈利,工人月均工资137.5元, 这是为什么?不是猪鬃需求量小了,也不是国际市场行情不好。 主要原因:一是国营企业经营管理统得过死,没完全打破“铁饭 碗”;二是包袱过重,开销过大。而村办企业由于经营灵活,又 没这些包袱所以利润很大。用这些典型事实,可信的数据,县志 办写了一篇《发展传统猪鬃加工业大有可为》的调査报告,县 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并责成乡镇企业局认真研究,制定发展乡 镇村及个体猪鬃加工业的方法。到1993年,全县发展猪鬃加工 厂900余个(包括户),年获利1200余万元。
丰南南部沿海过去有个10余万亩的水库——草泊水库,生 长着大量芦苇,栖息着众多的水禽,年产淡水水产品450余吨。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大片苇田被毁 开成粮田,水库库堤被挖,蓄水放干,水库只能行洪,不能蓄 水,致使本县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县志办写了《草泊水库 生态平衡亟待恢复》一文,得到了县委和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从 1989年~ 1993年县政府已投资近1000万元,恢复了大坝,并在 入河处建一节制闸,既能行洪,又能蓄水,各种水禽、鱼、虾、 蟹又重新安家落户。1994年仅河蟹产量达100余吨,加上鱼虾产 品创利润1000余万元。
1988年,丰南定为沿海开放县,为配合我县改革开放和经 济发展,县志办公室编写了《丰南资源及名优土特产品》小册 子。重点介绍了沿海的24万亩荒滩,过去人们只认为这里“斥 卤不毛”,连草都不长,还长庄稼?在这本小册子里介绍了这里 的土地虽然粘重、盐碱,但肥力最高,尤其是磷钾含量居全县之 首,大有开发的价值,到1993年,已开发稻田20万亩,亩产均 千斤以上。
为协助本县横向经济联系,县志办将本县在外地的地师级以 上高级干部、副教授以上的高级知识分子的简历整理成册,提供 给县委和县政府。通过和这些人员联系,引进资金3亿元,引进 项目50余项,提供信息600余条。丰南贝氏体特种钢厂就是通 过本籍清华大学范荫乔教授引进的。通过县志办搭桥引线,县政 府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主任董德元博士取得联系,聘他为本县 钢铁企业的顾问,为发展本县钢铁企业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和 可行性的论证,使丰南的钢铁工业迅速发展,年产钢材百余万 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现代日本研究室主任刘甚秋教授也是本县 人,通过县志搭桥,丰南与日本久喜市结成了友好县市,已洽谈 4个项目。在美国的本籍人董定远(美国进出口公司董事长)看 到《丰南县志》后,对丰南的巨大变化惊喜若狂,并于1991年 10月回乡考察,并决定投资恢复解放前他家开办的中和货栈。
好多企业厂矿也都极力在《丰南县志》中发掘传统产虽,以 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比如县酒厂原来的酒名叫“兴丰”老酒,他 们看了县志后,了解到丰南稻地一带远在金代曾是皇帝行宫,叫 “长春宫”,当时稻地一带就生产过名酒。本县王兰庄一带又曾是 清代的“营田”,生产一种珍奇大米叫“御田胭脂稻”。于是将酒 名改为“长春宫”酒和“胭脂御酒”。通过改名,大大提高了知 名度,现在供不应求,是本县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县啤酒厂过 去和北京五星啤酒厂联营,经济效益不够理想,于是自己命了 名,因本县是全国第一台机车“龙号机车”的诞生地,此酒命名 为“龙号”啤酒,虽刚刚投产,已拥有了很大市场。
此外,县志还为本县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唐山市 文联主席马嘶的短篇小说集《芦笛》,有三篇都取材于《丰南县 志》。本县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年作家关仁山写的长篇小说 《胭脂稻传奇》、电视剧本《铁龙喋血》都是根据《丰南县志》中 的素材编写的。县志办公室还与县电视台编写了反映本县历史和 现状的电视纪录片脚本《润泽丰美的地方》,县志副主编朱继经 根据编写县志军事篇收集的资料,写了反映本县人民抗日战争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殊死斗争的中篇小说 《煤河绿浪》,1991年发表在河北文联的文学刊物《长城》第一 期,县广播电视台连续播讲一个多月,深受全县人民欢迎。几年 来县志办还为唐山市政协、省政协文史委撰写文史资料30余篇, 仅被收入《河北文史集粹》中的就有5篇之多。其中,县志主编 撰写的人物传记《举世闻名的考古学家裴文中》,1991年获河北 省政协文史资料成果二等奖。
四、着手编写《丰南续志》
《丰南县志》的下限是1985年,即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 年。而1986年以后正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掀起高潮、各行各业在改革中取得长足进步的时期。 尤其是1988年国务院确定丰南为沿海开放县以后,丰南经济突 飞猛进,仅8年,丰南经济已翻了三番之多,1985年全县工农 业总产值4.4亿元,到1994年已达65亿元。财政收入也翻了近 两番。1985年前,丰南在河北省还排不上名次,从1990年到 1993年丰南连续三次位居全省十强县(市)榜首,并两次跨入 全国百强县行列(全省唯一)。这8年是丰南县的空前盛世,盛 世修志而志书却没有充分反映盛世,不能不是一大遗憾。为了弥 补这一不足,我们也曾着手编写年鉴,不但编写了提纲,还搜集 了近20万字的资料,恰巧1994年丰南撤县建市,正好应对丰南 县划个句号。加之,《丰南县志》中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和一些纸 漏,于是编写《丰南续志》的想法油然而生。我们便起草了《续 志》的编纂方案和篇目,送交市志编委会。市志编委会主任、常 务副市长批复“同意编写续志”,并责成政府办公室协助地方志 办公室共同完成。
我们认为编写《续志》可以保持历史资料的连续性、完整 性。还可以运用过去几年修志工作的宝贵经验,更好地发挥在长 期修志工作中培养锻炼出的骨干力量的作用。通过修《续志》更 能进一步扩大修志工作的影响。因为《续志》的内容全是近期的 事,很容易取得各方面的支持。
虽然《续志》是县志在时间、内容和编写方法上的继续和延 伸,但又不拘泥于前志,不能按前志的模式照搬照套。因为事物 在发展,改革在深入,因此篇目的设计和编写内容的侧重点都应 有所创新。
《丰南续志》的取事,上限1986年,下限1993年,仅8年的 时间,无需分那么细,故设大编而不设小编。全志12篇,第一 篇政区建置(不能重复原县志内容,重点写撤小乡并重镇的内 容);第二篇党政决策;第三篇党务(包括组织建设、思想建设、 作风建设、统一战线);第四篇政务(包括人民代表大会、政府、 民政、监察、老龄工作、劳动人事、档案、信访、地方志工作 等);第五篇基础设施(包括水利、交通、邮电、电力、城乡建 设环境保护);第六篇经济总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 概况、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第七篇产业(包括第一、二、三 产业);第八篇经济管理(包括财税金融、计划统计、土地、工 商、物价、统计);第九篇文化事业(包括教科文卫体);第十篇 社会生活(包括人口、人民生活、民风民情);第十一篇乡镇概 况;第十二篇人物,除为已故19人立传外,既遵循“生不立传” 的原则,又采取以事系人的方法,要为勇于开拓的改革者大书特 书,充分发挥当代人修当代志,激励当代人奋发向上的巨大作 用。此外,在附录中还增设“丰南县志得失论”和“丰南县志补 成。
实践证明:志书的服务功能是全方位的。志书出版后的任务 仍很艰巨,只要我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进取,就一定能 够在改革大潮中开拓方志工作的新局面!
(原载《中国地方志》1995年第五期,1995年又选入《中国 现代论文选》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获河北省第一 届地方志优秀成果优秀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