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期,三河市的修志工作就率先起 步了,并被确定为全省修志工作的“点”。1987年,《三河县志》 稿又率先完稿,省志办在北戴河组织了《三河县志》稿评审会, 这是全省第一次大型稿评会,《三河县志》稿为全省的修志工作 起了示范作用。正当全省第一届修志工作刚刚结束、第二届修志 工作刚刚部署之际,全省第一部续志《三河市志》捷足先登,为 全省的方志续修工作又带了一个好头,三河市志办这种锲而不 舍、不断进取的精神令人敬佩。
第一部《三河县志》就是以资料丰富、记事准确、结构严谨 而著称,但由于认识局限和修志工作经验不足,也存在着宏观记 述不够、改革记述不足,没完全摆脱“左”的束缚等问题。
新出版的《三河市志》不仅发扬了《三河县志》的科学、严 谨长处,还完全弥补了前志之不足,而且有许多创新之处,对全 省的方志续修工作必将产生更大影响。
《三河市志》于2001年9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捧 读这部170万字的巨著,感到耳目一新,大开眼界。这部志书颇 多创新,特色鲜明,为续志的编写提供了许多新鲜经验,需要认 真研究、总结、升华。仅就经济部类的编纂特色谈几点浮浅认 识。
一、记述宏观经济全面深刻
宏观经济记述不足,是上届志书中的一个通病,特别是80年代出版的志书,这个问题十分突出,到了 90个代,这个问题 已引起了广大修志工作者的重视,开始在志书的经济部类之前增 加宏观经济内容的记述,写得好的不乏其例,但大部分志书的经 济综述都有这样那样问题,主要表现内容浮浅,残缺不全,且过 于简单。《三河市志》的宏观经济记述,是笔者读过的近200部 志书写得最好的。
首先,写了一编非常精彩的《经济概览》。全编设“经济发 展'、“经济体制”、“经济效益”4章,达5万字。“经济发展” 章从发展速度、横向位次、小康建设3个方面以及代表综合经济 实力的国内生产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 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数据的变化,全面展示了三河的综合经 济实力和发展速度。最可贵的是写三河的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 不仅与三河本市进行了纵向对比,还在“横向位次”节中与全 国、全省、全廊坊市进行了比较,在全国中的位次:1993年三 河进入全国百强县《市》,位居78位;在全省的位次:从1991 年到1996年,5次蝉联全省十强县(市);始终保持了在全廊坊 市县(市)区的首位。与本市纵向对比可以看到本地的巨大变 化,这固然重要,外地横向比较更不可缺,但这个问题往往被人 忽视,甚至有人认为搞横向对比“不合志体”是“越境而书”。 横向对比高屋建領;,既能看出本地的优势和进步,也能看岀本地 的不足及差距,更能使本市人受到鼓舞与鞭策,催人奋进。
第二章“经济体制”达1.5万字,被当成了《经济概览》编 的“重头戏”,这就抓住了关键。此章突出记述了农业、工业、 商业三大领域中的改革。“经济结构”也是上届志书中普遍忽视 的问题,有些虽然设了章节,但记述很不全面,只写了工农业总 产值结构及工、表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实际上这仅是经济结构中 的部分内容。《三河市志》不仅全面记述了这些内容,还突出记 述了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合理、协调,标 志着一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投资结构”也是经济结构 的一项重要内容,几乎已出版的所有志书都忽视了这一内容的记 述,《三河市志》不仅记述投资规模,还突出记述了投资结构的 不断调整并日趋合理,特别是投资逐渐向第三产业倾斜,由 1985年的17.6%提高到1996年的45.5%,看出了三河市政府把 发展第三产业当成了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
经济效益也是上届志书普遍忽视的问题,一地的经济实力是 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后盾,经济实力的大小来自经济效益 的高低,把“经济效益”单设专章记述,这是《三河市志》的编 者又一高明之处。
《三河市志》的《经济概览》,记述内容之全面、深刻,不仅 是上届志书绝无仅有的,就是在目前已出版的续志中也属上乘。 看了《经济概览》不仅全面了解到三河经济的宏观总貌,而且也 充分认识到了三河的经济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结构也日趋 合理,经济效益正不断提高。
《三河市志》在记述宏观经济方面,不仅写了一编很好的 《经济概览》,经济部类各编下的“无题小序”也很有特点。编章 之下设“无题小序”以突出志书的宏观性、整体性已成为修志工 作者的共识。好些志书都设了 “无题小序”,但好多“无题小序” 写得不成功,有的是内容空泛,不着边际,与各编章内容油水分 离;有的概括性不强,是对各编章内容的简单重复,成了 “压缩 饼干”;有的既不能彰明因果,又不能揭示规律。《三河市志》经 济部类除《经济概览》外,共10编,其中农业、工业、乡镇企 业、商业贸易、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城开发区这6编的编下 都设了 “无题小序”,交通电力邮电、财税金融、城建环保、经 济综合管理等编都是几个部门组成的,因不是同一事物,编下无 题小序不好把几个不同的事物,综合在一起,为弥补这一缺憾, 在这几编的章下设了 “无题前言”,这也是独具匠心的。这些 “无题小序”和“无题前言”写得都很成功,从形式上不搞“一 刀切”,宜长则长,宜短则短。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和商业贸 易是经济部类的主体,所以“无题小序”篇幅较长,都在2000 字以上,其它章下的“无题前言”多在200 ~ 400左右。编章一 级的这些“无题小序”写的都很精彩,如农业编的“无题小序” 不仅以典型数据记述了农业的发展概况,还记述了改革开放以来 三河农业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施、养殖业的大发展、 农业结构的大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4个阶段,读后对 三河农业的发展轨迹有了一个清楚地了解。《三河市志》这些 “无题小序”、“前言”篇篇着眼于宏观记述,确实起到了沟通联 系、提炼精华、揭示规律和彰明因果的作用。如果把篇篇序文组 合起来,便是一篇很好地介绍三河经济发展的精彩文章。
经济部类首设《经济概览》,经济各编章下设“无题小序”, 这就使整部志书形成了宏观记述的网络,如锁链一样,环环相 扣,层层相辖,大大提高了志书的整体性。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 的规律。
二、补前志之缺,详前志之略
“向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志书是资料性著述, 其活力在于提供资料的丰富、可靠、完整。1989年出版的《三 河县志》就以资料丰富著称,《三河市志》在继承这一优良传统 的基础上,更有所发展,所记内容不仅全面、系统、完整,而且 资料性很强,全志以大量事实记述了三河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 展的全貌,没空洞的说教或不着边际记述。以工业编为例,大到 全市工业的宏观面貌,中到各工业门类的各种数据,小到重点厂 矿的详细状况,各种资料无所不包。
内容丰富全面还表现于“补前志之缺,详前志之略”。如将 前志所缺的三次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外联结构、小康建设统统纳入了 “经济概览”。对改革开放后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如私营 企业、信息产业、房地产业、证券业、经济开发区都进行了详尽 记述,因为它们代表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趋向。对前志记述过 简,但又能突出地方特点的事物进行了补记详记。如燕潮酩酒是 国家优质酒、河北省的名酒,在三河经济中也占举足经重的地 位。前志写燕潮酩酒仅用300多字:“1974年,廊坊地区轻工局 高级工程师周恒刚试制荻曲浓香型’燕潮酩’酒成功,并投入生 产,1979年8月,在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优质酒。 1980年,扩大'燕潮酩’酒生产规模,将原来700平方米车间扩 建为3000平方米。1984年,厂区占地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1万平方米。有甑桶6个、发酵池324个、酒柜6个、酒罐39 个、酒缸646个。固定资产净值150万元,干部职工增到270人, 年产白酒1324吨。其中'燕潮酩’酒541吨,产值252万元,利 润30.31万元。是年,'燕潮酩’酒荣获国家银质奖,自投产以 来,一直供不应求”。显然,这样记述过于简单。《三河市志》同 样也记述了 “燕潮酩”酒,但与《三河县志》却有了很大不同, 市志在工业的“市办部分企业简介”和“市办企业名优产品简 介”两章中分别记述了 “燕潮酩”的情况。在“企业简介”章重 点记述了 “燕潮酩”酒的“三高一长”特点,即温度偏高、水份 偏高、淀粉偏高,发酵期长。还重点介绍了在国际、国内、省内 19次获奖的情况,并引用了著名作家浩然为“燕潮酩”酒的题 诗和省人大副主任的题词,突出了酒文化,既增强了志书的可读 性,又提高了该酒的知名度。《市志》写酒用3000余字,比《县 志》写酒多10倍文字,不但不显冗长、繁琐,还感到趣味盎然, 回味无穷,为续志如何弥补前志缺漏、不啻创下了很好的经验。
三、以改革为主旋律,突出一个“新"字
续志和上届志书不同,跨度时间短,主要是集中记述改革开 放以来的新情况、新发展、新变化、新问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 征,那就是突出改革开放中的新事物。《三河市志》紧紧抓住了 改革开放这一主题,并把它作一根红线贯穿全书。全志除在“经 济概览”编集中记述了小康建设和工业、农业、商业的经营体制 改革,以及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记述了开放开发外,还多层 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记述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取得的 新成就、新经验以及出现的新问题。如在“农业编”设了结构调 整、农业开发、吨粮田建设、种植大户等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事 物。蔬菜种植也成了三河农业的主产业,志书将蔬菜种植提到章 的位置,与粮棉油种植、养殖业并列,尤其是对温室大棚菜的种 植作了非常详尽地记述,因为三河市1995年被省政府定为“万 亩温室示范市”、“环京津菜篮子基地市”。蔬菜种植在三河农业 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1996年,蔬菜种植近10万亩,产量47万 吨,产值3.2亿,占全市种植业的1/3。在“畜牧业”章中设了 珍稀畜禽养殖,包括山鸡、蓝孔雀、鸵鸟、鹿等;在“林业”章 中单设“花卉” 一节;在“乡镇企业”编中对一些新兴产业如房 屋装修业、水暖制品业都设节立目进行记述。特别是勇于给改革 中出现的一些私营企业家树碑立传,如在乡镇企业编中突出记述 了 “金山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长城链条集团总公司”、“思菩兰 集团”、“天地实业有限公司”、“三佳企业集团”等私营企业的状 况,因为这些企业对三河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岀贡献,这些 企业大部分在全省、全廊坊市都颇有影响,有的还上了中央电视 台的节目。《三河市志》记述了大量新事物,一改上届志书思想 僵化、观念陈腐的弊端,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
四、既写成就,又写教训,突出一个“实''字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也是邓小 平理论的精髓。任何一部志书在凡例中无不写上这一条,可真正 做到实事求是的却不是很多。记解放前“一片黑暗”,写解放后 “一片光明”,志改革“一帆风顺”;记成绩滔滔不绝,写问题和 失误躲躲闪闪,几乎成了上届志书的一个通病。勇于坚持实事求 是是《三河市志》的又一鲜明特点,好些志书一写改革就写得完 美无缺,对改革中的曲折教训讳莫如深。《三河市志》除突出记 述改革的过程和改革的成就外,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也毫不掩 饰地客观记述。比如写工业体制改革,既突出记述了简政放权、 政企分开、利改税、经营承包责任制、股份制等一系列改革,满 腔热情地肯定了这些改革给企业带来的生机和调动干部职工积极 性的一面,也记述了这样严肃的问题:“由于上述各项改革措施 始终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制度的框架,仍然是放权让利 思路的产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企 业制度本身,因而效益不理想。从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来看,企业 自主权难以真正落实,政府部门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预无法 全部摆脱,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亦不能得到有效保障,造成国有资 产流失、企业效益损失,加之历史形成的一些包袱,不可避免地 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对商业体制改革中的问题提得更为尖锐: “个别企业领导人出于本部门及自身利益,虚报利润,年终考核 时骗取荣誉及奖励,使职工利益受到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受到 损失”。这样写不是否定改革,也不是给改革抹黑,因为这些问 题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写的,这样写的目的恰恰是说明改 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还必须继续完善、深 入。在金融章单设了 “贷款质量” 一目,这也是一般志书中少有 的。在此目中,在肯定金融系统对三河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 了突出贡献的同时,也毫不掩饰地指出贷款中存在的问题:“由 于存在一些人情贷、权力贷和以贷谋私现象,以及盲目上项目, 重复建设等,致使一些贷款产生质量问题。到1996年底,全市 逾期贷款及'双呆'额达5.5亿元”。《三河市志》高明之处不是 为写问题而写问题,更不是暴露,而是突出了党和政府对这些问 题不是不闻不问,而是为解决这些问题做不懈的努力。对工商企 业的经营情况,好多志书只写产值、或与利税连在一起写,这就 把一些亏损企业掩盖了,因为即使是亏损企业也要纳税。《三河 市志》却不是这样写的,以工业为例,三河共有7个国营企业, 除面粉厂外,其余的6个都是亏损企业,负债经营,负债率最少 的52%,最多的达108%,这是实事求是的,这不是为社会主义 抹黑,恰恰是给人们提岀了这样一个问题:县级的国营企业是计 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不从产权制度上改革就不能生存,也正符 合中央对国营企业“抓大放小”的精神。
勇于坚持实事求是,既要看编者的马列主义水平,更要看编 者是否出于公心,是否有对党和人民有高度负责的精神。
五、既记事,也记人,突出了 “以人为本"的思想
上届志书的经济部类一般可读性较差,究其原因就是呆板枯 燥,见事不见人。《三河市志》的又一特点就是将经济部类人事 化,以人为本,结合事业的发展来记述人的活动。
据统计,经济部类共记人达300余名,仅农业编就74名。 写人多并不是见人就写,多多益善,而是经过了严格选择,以发 展先进的生产力、对三河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为标准,凡符合 这个标准,不管哪行哪业,不管职位高低,在记事中就一律系 出,主要系了以下几种人:
1. 重视系“第一个”,如在农业编中有第一个种田大户黄永 林,第一个从北京引进种大棚菜技术的兴都村农民齐宝银,第一 个大棚菜种植大户大柳店农民宋宝存,第一个从承德引进500只 五彩山鸡的化甲屯村民于建英,第一个养殖梅花鹿的韩各庄村民 杨国金,第一个养肉鸽专业户崔各庄农民赵德忠,第一个从北京 引进“女主角”、“大烈鸟”、“外交家”等名贵月季品种的城子村 农民张久余……不只是写了 “第一个”就完事,而且还突出了这 些“第一个”在全市产生的重大影响。如“第一个”引进种大棚 菜的齐宝银,不仅他自己致富了,还带动全村种植大棚菜1000亩,成了远近闻名的棚菜生产专业村。说明这些“第一个”都是 站在了时代的前列,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实际上弘扬了首创精 神。
2. 在省、市内外有一定影响者,如在《乡镇企业》编“重 点企业”章的“私营企业”这一节中,重点写了 1996年被省委 统战部、工商业联合会、光彩事业促进联合会评为“光彩事业先 进代表”的金山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宝金,三河市十强民 营企业兼纳税大户的长城链条集团总公司经理张永仁,被廊坊市 评为“先进私营企业”和“模范纳税大户”的天地实业有限公司 总经理杨旭升,在省百强私营企业家排名第11的河北三佳企业 集团总经理陶勇等等。
3. 以事系人与专题记述相结合,对影响大、事迹突出的人 物不单在记事中系出,还附了专记。对号称“八大王”的牛王李 福成、猪王宋志明、孙慧敏夫妇、鸡王杜道生、鱼王王振江、粮 王陶德虎、菜王张连会、果王路明远、花王王松田等人,如果仅 在有关章节中写出个名字,势必不深不透,也缺乏可读性,为解 决这个问题,《三河市志》的编者对有重要影响的人一是设专 “节”进行记述,如对粮王的记述,就是在“种植业”章中特设 “种粮大户” 一节,对菜王则在蔬菜种植章设“专业户” 一节。 二是对其它六王则以附记的形式进行了专题记述。增设“附记” 或“专记”是本届修志中的创举,过去的志书也有过“附”,但 都是放在志书的最后,有的叫“附录”,有的叫"杂记”、"丛谈” 等等。一般是作为正文的辅助材料,被认为是食之无味,弃之可 惜的“鸡肋”篇,如章学诚所说:“博览所余,栏入则不伦,弃 之则可惜,故附稗野说部之流,而作丛谈,犹经之别解,史之外 传,子之外篇也”。
《三河市志》则把“附”堂堂正正的列入了正文,这些“附 记”都是各篇章的人物专记,与正文中所写的人物交相辉映,是 志书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深化了资料,又增加了可读性。
《三河市志》重视记述人的活动,不但突出了人民群众创造 历史的地位,更能发挥表彰先进,促进、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
《三河市志》的优点和长处还很多,如恰当地解决了与前志 的衔接问题,以改革为贯穿全志的主线、地方特点浓郁、语言朴 实流畅等等,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用更高标准衡量,仍有些 美中不足。
一、 在《经济概览》编第三章“经济结构”中没设“所有制 结构”,这是个缺憾。1978年以前,全国各地基本上是单一的公 有制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 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济的发展,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逐步演变为 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体制。尤其是1992年邓 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发表以后,外商投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迅 速发展,相反,县办国营、集体经济所占比重逐步下降。三河也 不例外,这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个重大变化,既不能用“左”视眼 看这些变化,更不能釆取回避态度。
二、 三河志办的同志向来以治学严谨著称,《三河县志》在 经济部类的数字方面几乎无懈可击,然而在《三河市志》经济部 类中却出现了不少“硬伤二如在“经济概览”125页的表格中 就出现了 4处错误:把年平均递增写成了 “递减”;把粮食、棉 花、油料的总产量都写成了 “总产值(吨)”,第126页表中的 “人均工业总产值”单位本来是“元”,却写成了 “亿元,另外, 还有前后予盾,分数相加不等于总数,百分比计算不准等问题。 一部170万字的鸿篇巨著,一点错误也没有几乎是不可能的。尽 管《三河市志》还有些细小毛病,但她仍不失为一部佳志,被省 编委评为特等奖是当之无愧的。
(原载《河北地方志》2002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