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读天津市《红桥区志》
              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在天津读书,所以对天津 有特殊感情。当收到《红桥区志》后,感到格外亲切,夜以继日 地捧卷拜读。过去我对红桥区的认识太肤浅,仅一鳞半爪而已。 读了《红桥区志》才茅塞顿开:原来红桥区竟有如此丰厚的历史 文化渊源和战斗的革命传统,这里竟孕育了如此辉煌灿烂的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过如此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一切,对天津 的形成、发展起着无比巨大的作用,我对红桥了解得更深了。
             《红桥区志》无论从观点之正确、资料之充实、体例之完善、 文字之通顺,还是从装帧之典雅、版面之严谨、图片之新颖等各 个方面来看,都是一部非常之优秀的志书。
除以上优秀志书的共同特点外,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整部志 书紧紧抓住主题,在突出特点上狠下功夫。该志从内容到形式都 有许多创新,跨上了本届修志的一个难能可贵的新高度,我们应 为志坛再添精品而庆贺!现谨就《红桥区志》创新之处略陈管 见。
             一、谋篇布局独具一格
             首届修志过程中,经过广大修志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地方志的谋篇布局在与时俱进,越来越科学合理,这是历史上任 何旧志不可比拟的。但不可讳言的是,由于受横排竖写、“事以 类分”、“类为一志”的束缚,不论是大编体式,还是中小编体 式,其编排顺序基本上都是按概述、大事记、政区建置、自然环 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物、民情民俗等顺序编 排,似乎已形成了一种定式。虽然也不乏有精品出现,但给人的 印象总有“千人一貌”、“似曾相识”之感。各地的情况千差万 别,固定的模式会束缚编纂者的思想;死定的框子会使生动丰富 的史料变得苍白无力。而《红桥区志》的编者在谋篇布局上敢于 突破固定的模式,不因袭、不守旧,根据区情特点进行谋篇布 局,在突出自己特点和优势方面勇于创新。
             红桥区处于子牙河、北运河、南运河的交汇处,对天津城市 的孕育、形成、繁荣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红桥区又是天津商 业的发祥地,水西庄文化是天津高雅文化的中心。这些压倒性的 长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独特之处。如何把这些特点 找出来、记清楚,以特殊突出的方式载入志书,志书的编者冲破 形式逻辑种属统辖的约束,按照辩证逻辑的思维,釆取“升格 法”和“前置法”来处理,这正是独具匠心之处。在第一篇《区 划环境》之后,就连设了《四个发祥地》、《红桥精粹》和《历史 名园水西庄》三篇。《四个发祥地》篇中设“城市发祥地”、“商 业发祥地”、“铸造机械工业发祥地”、“近代教育发祥地”四章。 按照形式逻辑,“城市发祥地”应归“城市建设”篇,“商业发祥 地”应归“商业”篇,“铸造机械工业发祥地”应归“工业篇, “近代教育发祥地”应归“教育”篇。《红桥精粹》篇中的“红桥 之最”、“名厂名店”、“名街名宅”、“名人名著”都可归入有关篇 章,《历史名园水西庄》也应归入《文化》篇。如果这样设篇从 形式上看似乎科学,但仍是形而上学的。因为等于降低了这些事 物的地位,这些独特的优势,必然被一般的事物所淹没,显得平 淡无奇,苍白无力。笔者在编纂《丰南县志》时有深刻的教训, 盐业是丰南的一大优势,不但有1500年的历史,而且亚澜第一 大盐场——南堡盐场就坐落在丰南。可是,在编写《丰南县志》 时,竟把这一特殊事物归在了工业章下一个’弓尸的位置。这个突出优势显然被冲淡了,至今仍感有切肤之痛,在这次续修时不 得不加以弥补。“升格”法和“位置前移”法,在本届修志初期 还颇受置疑,经过方志界的热烈讨论和大胆实践,对那些反映地 情特色的事物,在符合科学性的前题下,加以突出,是成功的经 验。《红桥区志》的编者充分吸收了本届修志的研究成果,编纂 出了一部地方特点鲜明的区志,这种创新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其 优势即在于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见特色而晓大势。
             为了突出红桥区的这些优势和特点,采取了多种手法。
             (一) 在《序言》和《概述》中体现:一般《序言》多是谈 修志的意义以及该志的优点、长处,多为应景文章,无实际内 容,缺乏一定深度。而该志则不然,不论是天津市志办郭凤歧主 任的序,还是王世新区长的序,都是开宗明义,不枝不蔓,紧紧 抓住了红桥区的主要特色加以论述,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强大的 吸引力,起到了很好的导读作用。概述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采 用了特点串连式,将本区的特点和优势归纳成几个方面,然后以 此为中心线索,分别予以概述。夜篇《概述》分3大部分,第一 部分为“历史的辉煌”,主要突出了 “四个发祥地”和“高雅文 化的中心”这些特点和优势。第二部分“现实的崛起”,虽然是 写解放以后的成就,但也是因为历史上有那样的辉煌,才有现实 的崛起。第三部分未耒展望,也突出了红桥要发展还必须发挥红 桥的区位优势、商贸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整个概述浑然一体, 不管是写历史、写现实,还是写未耒,都紧紧抓住了红桥区的特 点和优势。
             (二) 从详略方面突出特点
             对体现本区特点“升格”设篇的事物予以浓墨重彩地记述, 尽可能地大书特书,是该志又一独特之处。如在《四个发祥地》 篇中的“商业发祥地”章,不仅从客观上记述了商业的形成、发 展的原因,还选了商业第一街一^衣街、商业中心——北门外 大街、物资集散地一河北大街等几条商业街进行了详尽记述, 包括每个商业街的商店数量、货源、销售范围、著名商店经营 者、经营特点等等。各种资料、数据应有尽有,仅“商业发祥 地” 一章就写了 3.8万字,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商 业》篇只是在“无题小序”中从宏观上纵述了一下商业的发展 史,具体到各章中,重点记述了天津解放后商业的发展状况,既 写清了整个商业的发展脉络,又避免了与“商业发祥地”的重 复,“此详彼略”、“详特略同”,恰如其分。
             (三)利用历史老照片突出特点
照片是形象的史料,具有纪实、佐证的作用。志书中登载照 片,可使其鲜明、生动、具体,弥补文字记述之不足,增强志书 的真实性、可读性。从已出版的志书看,都重视照片的运用,可 谓文图并茂,赏心悦目。但也有些志书的照片在内容上缺乏资料 性,大多是以现代景物为主,画面平淡,机关单位占很大比重, 这就不能起到“补充、说明、纪实、佐证”的作用。《红桥区志》 照片的运用是经过精心设计、有意识地选取反映红桥特点的照 片,与志书的文字相辅而行。志书末尾附的59幅历史照片,都 是以“四个发祥地”为题精心组织的。如天津最早聚落地三岔 口、1905年创立的严氏女学、严氏蒙养院、1902年成立的天津 民立第一小学堂、我国第一所新型大学——北洋大学、早年的商 业街——估衣街、河北大街、大胡同等,这些照片,大部分都是 清末的,非常珍贵,与志书三个特色篇中的文字相辅相成,相得 益彰,不仅增强了形象性,而且突出了资料性,使志书更为全 面、准确地突出了红桥的特点。
             二、有较强的著述性
             长期以来,地方志一直被作为一种“资料汇集”。胡乔木同 志在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说:“我们编出来的志书是一 种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集”。80年代出版的志书基本都是按这个思维定式编纂而成的,并恪守“述而不作”。虽然也 有人提出应当把志书视为著述,应“述而有作”,但这种观念并 没有成为流行的普遍观念。从90年代初期,天津市志办郭凤岐 主任不但从理论的高度不断强调志书应突出其著述性,而且要求 各县区在志书中要体现这一思想。《红桥区志》就较好地实践了 郭主任的这一理论。所谓编,就是志书的作者将前人或他人积累 的资料或研究成果,根据一定的编纂思想重新整理编次,主要回 答“是什么”的问题,所谓著,是指志书的作者在汇集大量资料 的基础上,对所记述的事物或现象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的立场、观点作画龙点睛地评点、论述,也就是回答“为什 么”的问题。
             《红桥区志》在以下3个方面体现了其著述性。
             (一)设概述和无题序,强化综述性
             《红桥区志》志首设概述。这篇概述写得很好,开头部分记 述了红桥区的自然环境和红桥区命名的来历。第一部分介绍了红 桥区在天津市的特殊地位。第二部分介绍了红桥区解放后城市建 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第一二部分采用的是 夹叙夹议的写法,第三部分是策论,主要论点提出了红桥区有区 位、自然环境、商贸、历史文化、科技、土地资源六大优势,指 出了红桥要发展必须依靠这些优势,这些都必将为执政者提供决 策的依据和借鉴,既总揽了全区总貌,又沟通了各篇之间的联系 也彰明了因果,大大加强了志书的整体性和著述性。
             除概述外,全志28篇中有25篇设了 “无题序言”,这些无 题序言其体裁、内容不拘一格,段落、篇幅灵活变化,“有话则 长,无话则短”。25篇“小序”计22150字,占全书总字数的 1.5%,平均每篇886字。其中不足400字的8篇,最长的2000 字,如《党派群团》、《商业》、《城市管理》。最短的不足300字, 如《区划、环境》。这些小序写得都很成功,文笔精炼简约,起 到了提纲挈领地浓缩该篇的精华、概括地展现该篇的轮廊、简炼 地勾勒岀该篇的发展脉络的作用。如人口篇的“无题小序”仅 500余字,把红桥区的人口发展规律,概括为50年代为出生高 峰期,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 态势,既展示了全貌,又彰明了因果,也揭示了规律。这些小序 不是死板的一个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展示全貌 式、综述事实式、突出特点式、彰明因果式、综合对比式等等。 正是由于灵活运用这些形式,所以大大提高了《红桥区志》的著 述性水平。
             ( 二)强化记述深度
             《红桥区志》著述性强的另一表现形式不是将资料单摆罗列, 把志书搞成单纯的“资料汇集”,而是经过了精心选择归纳,综 合分析,提炼消化,以深刻的笔触,完整地、系统地、科学地记 述事物的历史和现状,表现事物的发生、发展脉络,兴衰起伏的 轨迹,读后自然而然地就清楚了事物因果和发展规律。如写“铸 造机械工业的发祥地”,首先介绍了三条石的来历,接着就记述 了三条石成为铸造机械业发祥地的原因:一是地理位置,既靠海 河,又与南、北运河为邻,因来往船只很多,船上所需的各种铁 器在这里更换;二是这里是城乡结合部,各种铁制农具和生活用 具销售旺盛,所以农村一些铁匠为了多赚钱,就盯上了三条石。
             除地域位置因素外,就是技术因素:一个是秦记铁铺的出 现,一个是天津机器局的出现,为三条石铸造机械工业的发展造 就了技术骨干。
             志书还特别强调了三条石这里的企业能够不断发展的另一因 素是“这些工厂的大部厂主,是本行的学徒出身,对工厂亲自管 理,并参加生产,熟悉生产流程,熟悉市场。所以工厂的层次 少,效率高,以销定产”。在《四个发祥地》篇中“商业发祥地” 中,记“源记香油店”长盛不衰的原因就是保质保量,货真价 实。这些分析,实际上就是说明了办企业必须依靠行家,必须了 解市场需求,这些经验,对今天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有 现实意义。这就不是简单的“以时为序”的流水帐式的资料汇 集,而是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 主义的观点,对所占有的资料加以鉴别、选用的著述。
             (三)随文作“画龙点睛”的评点
             中国传统志书一般都釆用“述而不论”的笔法进行记述,虽 然辑存了大量丰富珍贵的资料,但读后不能直接给读者以某种思 想启迪,甚至看不出编者的是非倾向。《红桥区志》基本上采用 了 “据事直书,寓褒贬于叙事之中的笔法”,既记述本区历史和 现状,同时也适当地对记述的事物作结论性地评点,如在《四个 发祥地》篇记述了西沽浮桥、钞关浮桥两座天津最早最大的浮桥 都坐落在北门外大街时,做了这样简短评述:“这说明当时这里 的经济和交通发展,在天津处于领先地位”。紧接着就记述了北 门外大街的繁荣景象,最后也加了一句结论性的总结:“如此繁 荣的景象,在当时北方大城市中,应是首屈一指的”。这些简短 的评述,突出了北门外大街对天津发展的历史地位。在《红桥精 粹》篇的“名街名巷”中,记述了三德轩胡同的茶楼后,作了这 样的评述:“茶楼无异于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和剖面”,这对人们 认识旧社会的天津给以启迪和想象。有的评点仅几个字,如在 《党派团体》篇记1957年“反右派斗争”,用了 “扩大化”、“错 划” 5个字就起到了 “明是非”、“陈得失”的作用。
             三、浓厚的文化学术品位
             地方志是资料书,但又不仅仅是资料书,地方志应该是以资 料见长的文化学术著作。李铁映同志指出,志书是“有独特历史 文化学术价值的国情书”。这就把地方志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 和文化价值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且把修志工作看成是一项 “文化、学术事业”,要求“把志书的质量和学术品位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红桥区志》重视历史文化和学术品位又是一个突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加大了文化部类的分量。在整部志书的28篇中,整篇 记述文化内容的有《历史名园水西庄》、《民俗方言》、《教育》、 《科学技术》、《体育》、《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 《人物》10篇,占了志书的1/3以上,加上一些篇中的个别章 节,如《四个发祥地》篇中的“近代教育发祥地”,《红桥精粹》 篇中的“名人名著”等章节,文化部类占的比重就更大了。再从 文化部类占的文字来看,达50万字,占全志的35.7%,文化部 类占如此大的比重在已出版的志书中是少见的,反映了编者对文 化的重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构成了人类社会活动的两大基本领域,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红桥区志》的编者 既重视经济基础的记述,又加强了对属于上层建筑的历史文化记• 述,是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的。
             (二) 《艺文志》独立设篇,体现了志书的文化品位。《艺文 志》是历代方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宋代开始,几乎 所有的方志都设《艺文志》,它在方志中具有其它专业志不可替 代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遗憾的是许多已出版的社会主义新方志 中,竟将如此重要的内容砍掉了。大多数志书将这部分内容归入 文化篇的一节或一目,设专章的就算不错了。还有不少志书将艺 文志的内容放在志书末尾的“附录”。《红桥区志》艺文志独立设 篇又是编者的高明之处。
             《红桥区志》的艺文志写得很好,内容非常丰富,分“历史 上的名人著作”、“建国后发表的部分论著”、“古诗词”、“近代歌 谣'、“碑碣石刻”、“楹联匾额”6章,达9.2万字,占全书的 6.4%。这些著作突岀展现了红桥区的人杰地灵,人文荟萃,融 汇了红桥区数百年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精华。
             (三) 《历史名园水西庄》篇的设立提高了志书的学术品位。 水西庄文化是天津高雅文化的中心,是“津派”文化的代表。 1986年天津之所以被国务院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水西庄文 化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郭凤岐主任在序文中写的那样:“我 们从《历史名园水西庄》篇中,可以清清楚楚地观览到昔日水西 庄轩廊亭榭环抱于河水之中的园林胜景;可以滋滋味味地品尝到 从楼堂斋馆中散发出的诗书画卷的文化雅气。可以丝丝扣扣地领 悟到其文人的高文化特征,交融的深文化特征,综合的大文化特 征;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种高雅文化的强烈氛围”。把水西 庄文化的特点地位评述得可谓淋漓致尽。
《历史名园水西庄》篇中的第二章“水西庄的主要活动”,记 述了诗歌酬唱、刊刻图书活动,纂辑天津地方志活动,金石图籍 的收藏活动,歌舞戏剧活动,园艺花卉培育活动,乾隆皇帝的四 次驻骅。难怪有人说水西庄文化对《红楼梦》有重要影响,水西 庄是大观园的缩影。
             水西庄已经消失100多年了,《红桥区志》的编者竟然把水 西庄文化挖掘得如此全面、系统、深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 文化建设和学术研究活动。
志书不仅记述了水西庄的兴衰和各种文化活动,还记述了从 民国时期至今的水西庄研究简况和研究成果,特别是选载了一些 著名专家学者高品位的研究文章,更加提高了志书的文化学术品 位。
             (四) 随文引用古人的诗文,全方位地提高文化学术品位。 《红桥区志》不仅设专篇加大了文化部类的记述,还注意全方位 地突出志书的历史文化品位,仅从《四个发祥地》篇看,弓I用元 代至清末文人的诗词文章和地方史志达30余种。有元代的诗、 清代的有樊彬的《津门小令》,崔旭的《津门百咏》,张養的《津 门杂记》,《津门记略》、《津门小志》,华长卿的《津门食品诗》 等等。如在“城市发祥地”章写“三岔河口的兴旺”就引用了元 朝诗人王懋德的《咏直沽》诗:“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 万船”,“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这说明早在元代, 直沽(今红桥区)的海上运输就很发达,江苏的稻米,浙江的布 匹从海上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而且直沽也很繁荣了。在“商业 发祥地”章“知名商业街”节中,记驴市口的“脚驴”(类似今 日之“板的”)市场争揽顾客的情景时,引用了清代文人张煮 《津门杂记》中的一段记述:“每来一客,若辈不分次序,尽先抢 夺,争揽之声,哄然莫辨,赶脚者,执鞭飞跑,追随驴后”。由 这段记述,可想象当年驴市口作为交通要路口的繁荣景象。记述 蜚声津门的娱乐消闲地侯家后时,弓I用了《津门小志》的记载: “侯家后本弹丸之地,而酒家茗肆,歌榭妓寮,大都聚于此处。 就侯家后一隅而论,一日一夜,可费之千金,习俗豪奢,一至于 此”。在“津菜溯源” 一节记述今红桥区餐饮业之盛时,引用了 清道光年间著名诗人崔旭写的《津门百咏》中的“酒馆”诗: “翠釜鸣姜海味稠,咄嗟可办列珍饶。烹调最说天津好,邀客且 登通庆楼”。说明在通庆楼,一桌山珍海味,在厨师的“翠釜鸣 姜”中,立刻办成,这是何等的气派!
             在“近代教育发祥地”章中,记述天河师范附属小学堂时, 录用了一代艺术和佛学大师李叔同(弘一法师)为该校写的校 歌:“文昌在天,光明之光,地杰人灵校士场。初学根本实且强, 精神腾跃成文章。君不见,七十二沽水,源远流长”。李叔同为 学校写校歌,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写北洋大学的办学宗旨和校 风时,也引用了当时的校歌:“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 北洋高。悠长成历史,建设为同胞。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 中华改造。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望前驱之英华卓 苹,应后起之努力追踪!念过去之艰难缔造,愿一心一德,共扬 校誉于无穷”。至今读起来,还令人激动不已。
             《红桥区志》引用了这么多古人的诗文,这在一般志书中是 少有的。用古人诗文表达作者的观点,不但提高了志书的可信 度,权威性,还节省了大量文字,而且增强了文化学术品位和可 读性。
             (五)语言文字生动优美而准确,如在《四个发祥地》篇中 写20世纪20至30年代北门外的繁荣景象:“这里自晨至昏,车 水马龙,游客如织,摩肩接踵。入夜之后,灯火齐明,市声不 断,人们游兴不减,大小店家多在午夜之前,方才收市”。这段 文字多用短句排比,语言干净利落,生动形象。如对鸟市的记载 非常有情趣,“每天早晨,有不少人在这里遛鸟、遛早、练功、 调嗓••…•常年来这里卖鸟的不下十余家……规模之大,品种之 多,为其它鸟市所不及二鸟市还有“耍把式卖艺的……行医的, 拔牙的、卖野药的,出售戏词、唱本、武侠小说的……或表演什 样杂耍、评书和唱蹦蹦戏的茶馆”,“以及拉洋片的、耍猴的、相 面、算封的”。这全是记实,无夸张,无描写,将鸟市的繁荣景 象原汁原味地合盘托出,跃然纸上,趣味盎然,令人回味无穷。 足见编者对红桥历史原貌的熟悉程度和无比深厚的资料底蕴,以 及驾驶语言文字的功力之深。
             应该指出的是,志书中还有些不足和值得商榷之处,主要表 现经济部类的宏观面貌记述不够,特别是工业篇,篇下无一段综 合性文字。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曲折和失误,特别是对历次政治 运动记述过简。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记述也着 墨不多,显得时代气息不够突出。虽然《红桥区志》有这些美中 不足,只不过是白璧中几点微瑕而已。总而言之,《红桥区志》 确实是一部特点鲜明,古今咸备,资料翔实,语言精美的一部上 乘之作。
             (载《红桥区志评论集》,2002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