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稿评审
成功的新作
——评《武安县志》稿
武安县的志书编纂虽然从1981年开始,但到1983年就中断 了。实际第二次编纂是从1987年开始,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就编出了一部170万字的志稿,可见武安县志办的同志是付出了 何等心血!没有忘我的工作精神是不会取得这么大成绩的,这种 精神实在令人佩服。同时也反映了武安县志主编和编辑们的水平 之高和功底之深。
读了《武安县志》稿受益匪浅,该志稿是运用新观点、新材 料、新方法编成的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好志稿, 在我省修志工作中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可喜 可贺。
一、在体例方面有所创新
《武安县志稿》(以下简称“志稿”)在体例上釆取了中编法, 全志稿设20卷,形式上比大编体式(一般编目在10编以内)分 得细,比小编体式(一般在25编以上)分得粗。因此,编目首 先避开了用“政治”、“经济”这些高层次、大领域的编名作统 类,而是在“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类为一志”的设志原则,大 量釆用多事业、多学科、多部门合志设编,以“农业卷”为例, 内容含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利多项事业,如把副业加进 来,把水利剔出去更显得科学了,这就显得整体感较强,如再加 强总体记述如农业布局,农林牧副各业的构成及其变化就更好 了。工业,在武安县很有特色,不但历史悠久,在全县国民经济 中占绝对优势,到1988年已跃居84.8%,所以工业理应单独设 卷。商业也是釆用了大商业的纂篇方法,将供销、•粮油归入其 中,既显得科学,又较为完整。总的看来,《武安县志》稿的篇 目设计不拘一格,宜合则合,宜分则分。
《志稿》在篇目上的另一个创新之处,是在政党中设了 “建 国后政治运动辑要”章,在经济部类中设了 “经济综合管理” 卷,尽管“经济综合管理编”有些归类不当之处,但它确能加强 一县的宏观经济的表达,这种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是非常 可贵的,如果修志都用一个固定模式,整个修志事业必然会成为 一池死水,没有生气,也得不到发展。
二、坚定的政治方向
一部县志的好坏,质量的高低,最根本的一点还是政治质 量,政治上站不住脚,整个志书就失败了。从目前已出版的志书 来看,大部分存在着政治性不强的问题,突出的表现是政治部类 写得薄弱,苍白无力,从分量上看一般的只占全书1/10左右, 从表述内容上看,写中国共产党、政权、政协及社会团体,只有 组织机构设置、代表会议的召开、领导人员的更迭这些表面的东 西,而没写出其活动和政绩。《志稿》为扭转这种倾向,突出地 表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从政治部类所占的比例看,政治部类35万字,占整个志 书的20%,而且《志稿》还在各个部类全方位、多层次地突出 了志书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历史上武安生产力低下,生产发展缓慢,十年九旱,兵祸连 绵,生灵涂炭。崇祯十一至十四年(1638 ~ 1641) “四载奇荒民 死殆尽••….本县原编户口 10035户,今死绝者8028户(占总数 的80%);原编人丁 20325,今逃亡者18450 (占90.8%)”。清光 绪三年(1877) “斗米千钱,人相食。行人倒地即毙,饿殍满目, 骷髅载道”。民国九年(1920) “菜根树叶,迹至尽绝,哀鸿遍 野,嗷嗷待哺”。旧社会,武安不但天灾频仍,而且兵燹匪患接 连不飢 从民国元年到二十五年(1912- 1936),武安遭兵祸匪 乱达18次之多,而以1936年以土匪刘桂堂对武安的蹂瞩最甚: “所过村庄,奸淫烧杀,抢掠一空,可谓千古浩劫”,特别是日本 侵略者占领武安期间,惨遭屠杀者7925人,被捕或下落不明者 12758人,由于战争而加重的灾荒死去的19170 Ao通过这些活 生生的事实,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了旧社会武安人民在死亡线上挣 扎的悲惨情景。
《志稿》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历史上的人民起义,如:“李自 成军由摩天岭直驱而下……义军声威大振,进逼城西,援兵皆 溃,兵部尚书惊呼……乡臣之巷乃真千钧一发,而朝不保夕也。” 尤其是突出了武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同帝国主 义、封建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全县参加八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达10194 A,为国捐躯、英勇牺 牲的先烈即达3000余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赶走了日本 侵略者,建立了人民政权,使全县人民获得了彻底解放。这些都 是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没有 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伟大真理。
在经济,教科文、卫、体,人民生活等方面用确凿的事实进 行了新旧对比,充分说明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新中国建 立前(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3098万元,到1988年已达80857 万元,为1949年的26倍;1988年工业产值为68533万元,为 1949年的519倍;1988年农业总产值已达21883万元,为1949 年的7倍。《志稿》在各章节都有和旧社会的鲜明对比,如水利 章对解放前后山区的吃水情况进行了今昔对比,并列举了 1942 年一农民因摔掉盛水瓦罐而自杀的事例,还引用了一些民遥。如 写解放前缺水的情况引用了 “吃水贵如油,家家为水愁,担水跑 断腿,哪年是个头”的歌谣,还列举了因争水经常殴斗的事实。 在写解放前缺水的同时,突出了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山区人民饮水 困难十分重视,1952年拨14.5万斤小米,作为兴修水利的经费, 解决山区人民饮水问题;1978 ~ 1988年国家投资723.63万元, 建起人畜饮水工程11000处,山区用水问题得到了解决。引用了 群众编的顺口溜进行今昔对比。“过去是有女不嫁山岩村,担水 磨烂脚后跟,现在是常年不断流水声,光棍汉子娶新人。”既生 动又深刻,突出了新旧社会两重天。象这样的对比写法,在《志 稿》中随处可见。如在《概述》、《社会卷》写公职人员的工资待 遇时,也进行了今昔对比,把我们党政领导干部的工资待遇和旧 社会县官的待遇进行了对比,民国时期县长和公务人员的工资差 别为5~56倍。并列举了旧社会武安历任县长贪污的事实:民国 元年(1912), “武安知县何嘉湖,刮民财4万两”。民国十二 (1923)年,武安县知事徐贯之为发丧其母,按户摊派丧费,民 国十三年(1924)代理县知事裴玉华在任一年“囊括十万”。 1937年“七•七”事变后武安县长吴明龙携巨款潜逃,以这么多 典型的事例进行今昔对比,在已出版的志书中实属罕见,这就充 分说明了共产党的干部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的,和历史上任何一 个阶级的政党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象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这样 写出来的志书能增强志书的资治、教化、存史的功能。
《志稿》不但进行了新旧对比,还注意了三中全会前后的对 比,从而更反映出改革的必要性,使志书更有时代气息。
比较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方法之一。有比较,才有 鉴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句俗语生动地道出了比较 方法的认识功能。
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部成功的志书,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善于在地方特点、 地方优势上作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志稿》在这方面作 了有益的尝试,武安的主要特点是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富有革 命传统、矿产丰富,但水资源贫乏,工业发达。
写其历史悠久,在概述一开始就展现出来了,此外,在有关 章节中都突出了这一点,比如在农业卷的畜牧业中,记述了远在 7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武安的祖先就开始饲养猪、狗、鸡。 在工业卷建材工业章中,记述了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了陶器,战 国时期已开始烧制石灰和用砖瓦搞建筑,从西汉开始就出现了冶 铁。另外在《文化卷》、“文物胜迹”和《人物卷》中都突出了其 历史悠久的特点。
武安县的工业不但历史悠久,工业产值在工农业从产值中占 极其重要的地位。从1976年其产值就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0%, 到1988年工业产值已达6853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4.8% , 这在全省150多个县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为了突岀这一特点, 《志稿》虽然采用了多部门设志的中编法,却把工业单独设志, 从篇幅上看约11万字,全卷设7章之多,在篇目上把本县经济 发展四大支柱的冶金、煤炭、建材放在了前边,并且这3项都是 独立成章,其它行业都是几个行业合在一起设章,这都是为了突 出本县特色而独具匠心的。
为了突出本县富有革命传统的特点,浓墨重彩地记述了在抗 日战争中为支援百团大战,全县出动了 9000名民工。抗日战争 后,为支援邯郸战役,全县总动员20余万人支援前线,仅出动 担架就3000副。从抗日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县有 10194人参军,有3000余名烈士献出了生命。为了突出武安的革 命传统,在妇联章也记述了全县妇女如何支援前线,在人物篇中 选择了在抗日战争中立过功的人物入志,有机智勇敢的女交通员 孙合的,有为保护兵工厂舍掉亲生骨肉的白银果。
四.资料丰富
胡乔木同志在全国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中指出:“地方志 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是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 集。”资料充足,记述翔实,是志书的特征、优势、生命力之所 在,也是发挥志书“资治、存史、教化”功能的基础。有的县志 之所以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资料不全,由于资料性差,不能上 下贯通,只好“以论代史”什么“成绩很大” “发展迅速” “发生 了巨大变化”之类的空话。《志稿》虽然长达150万字,但读起 来有可读性,引人入胜。不论是写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物都是 以事实记述其兴衰起伏,不但现实资料齐全,历史资料也很丰 富,在一般县来说民国时期和抗日民主政府时期的资料很贫乏, 只好用一句空话过渡到新中国。《武安县志稿》却没有这个问题, 比如《财政金融》,一般的县因没历史资料多是从新中国建立后 写起,《志稿》不但翔实地记述了新中国的情况,还以精确的数 字记述了国民党时期的财税情况,两相对照充分表现了国民党统 治时期经济凋蔽,赋税种类繁多,人民负担沉重的真实情况。如 写解放前的土地占有情况,不是象有的县志那样“百分之七十的 土地集中在地主富农手里”,《志稿》以确切的数字记述了武安各 阶层土地占有情况。反映农民受剥削的情况不只列举了租佃、雇 佣、高利贷、税捐等剥削形式,而且还详细记述了剥削量,还列 举了阳邑镇大地主李孟青,一年兼并贫苦农民400余亩地、200 间房子的事实厂《商业卷》中的第二章“粮棉购销”中的第三节“粮食储 运”,不但记述了储运情况,还记述了储粮经验口诀:“元月地冻 天气寒,外面通风搞深翻,二月立春气温暖,压顶赶在回升前, 三月惊蛰早防治,开展除虫总体战……”
《志稿》对工农业生产的记述不但引用了大量的数据,说明 了发展变化,还记述了不少的生产经验和规律性的东西。如在 “农业生产”章第二节“农技农艺”第二个目作物栽培时,除记 述了一般的播种时令外还记述了清同治六年(1867)立秋前13 天播种庄稼和1982年立秋前15天播种都获得了丰收的事实,并 附录了清同治六年(1867)在伯延镇立的“晚丰碑记”,对当前 和今后的农业生产都有宝贵的借鉴作用。
《志稿》不仅记述了静态的资料,更重视记述动态的变化, 不仅记述了 “怎么样”,还写出了 “为什么”。如记水土流失,不 但记述了水土流失的情况,(平均年流失78.95万吨)还记述了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这对如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提供了借鉴。
《志稿》对特别珍贵、意义深远的资料进行了深入地挖掘, 详细地记述。如周总理视察伯延,用了近1.5万字记述,也不显 长,这不只给武安,乃至给全国都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另外,志稿还辑录了不少报刊、旧志、石刻,对反映武安县 的历史和现状都十分有益。
五、敢于实事求是,有忧患意识
《志稿》在突出本县发展优势的同时,毫不掩饰地指出了本 县的劣势。尤其可贵的是对优势,不是盲目乐观,自我陶醉,而 是在优势中看到了隐忧。如武安的资源丰富、工业发达,这本是 一大优势,是别的县很少具备的,可是《志稿》在记这些优势的 同时,也从战略眼光的高度提出资源开发粗放,深加工不够,经 济效益偏低;工业发展倚重釆矿,但矿藏资源有限,一旦开采殆 尽,武安工业向何处去,已成为武安未来经济发展的隐忧。农业 从1984年以来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而且还记述了教育后劲 不足,新文盲不断出现,失学青少年增多;记人民生活,不是象 有的县志那样写:“吃饭讲营养,穿衣讲漂亮,家具讲高档,住 房讲宽敞,生活奔小康”。《志稿》在记述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的 同时,还指出了农民收入相差悬殊,1987年还有13个乡镇比较 贫困,其中庙上乡人均收入185元,仅相当矿山镇(850元)的 22%o比如,写风俗习惯在着重记述移风易俗的同时,也指岀了 近年来歪风陋习有所抬头。
对建国后的挫折和失误,《志稿》也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 对大跃进、反右派、反右倾、“文化大革命”等错误设了专章, 比较详尽地记述起因、发展、结果及影响。
这样记述不但不会给武安县的领导和人民抹黑,反而还会使 读者、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得到启迪,吸取经验教训。因此, 我们的资料搜集和入选的范围要考虑得广泛些,修志人员对可能 发生的危机或不利趋势,要有一种忧患意识。•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志稿》还存在一些问题,现提出来 与武安志办同志商榷。
一、关于编目问题
从《志稿》总体看篇目设计得不错,但有些地方分类似不科 学,归属似不得体。比如:《概述》和《大事记》与以下各卷不 是平列关系,《概述》实际上就是一地之简史,既要写出地域特 点,又要简述社会历史兴衰,总摄全志,有人说它是一书之 “纲”。《大事记》是以时间为序,纵写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 等各个方面的大事、要事,有人说它是全志之“经”。这两篇和 其他篇不是平列关系,而是统摄关系,建议统统置入卷首,不按 卷排列序号。
卷二十的“资料辑存”多是在其它各卷不好归入,但又有一 定价值的资料,这部分内容很丰富,选的材料也好,这一卷与其 它各卷也不是平列关系,应改为“附录”或“杂记”,也不应和 各卷平列。
有些事物归类似乎不妥,如“水利”归入农业卷值得研究。 不容否认水利和农业关系密切,武安县是山区,滴水如油,人民 生活用水是个头等大事,武安又是个以工业生产占绝对优势的地 方,工业也要大量用水,因此,将水利单单放入农业是不科学 的,也不符合实际,建议水利单独设志。
将“干部”编入“经济综合管理”也不合适,政治路线决定 之后,干部就是决策因素。将干部归入经济部类怎么说也没道 理,建议将此部分归入政治部类。
《军事卷》中设了抗日军民英烈传,可是人物卷中也有烈士, 不知为何把烈士传分开记述,尤其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把英烈传 放在了附录的位置,并和“侵武日军罪行录” 一同并列,这是非 常不恰当的,令人难以接受。建议还是将抗日英烈统统归入《人 物卷》。把烈士英名录放入民政卷更不妥当,烈士英明录应归入 人物卷,是否把烈士的出生、牺牲年月、籍贯、生前所在部队、 职务也写出来更好?光写个名字没多大意义。
二、有些提法值得商榷
1.对中共武安党组织的记述问题,武安县党组织于1930年 建立,建党后作了大量工作,致使抗日战争中武安县成了坚强的 革命根据地,1945年打败日本帝国义以后武安全境解放,在抗 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武安有1万多名优秀儿女参加了八路军、解 放军,有3000多名烈士献出了宝贵生命。可以说武安县党组织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可 是看了《志稿》后给人的感觉是武安党组织不怎么样,屡犯错 误。1940、1941年日本侵略者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中,暴露了武 安党组织“干部严重腐化、腐烂,工作陷入极度混乱状态……干 部、支部由缉私得奖到包庇走私、严重贪污腐化,欺压敲诈群 众”写的问题如此严重,可是经过一年的整风却没整出坏人来, 只是县委书记作了检查,调离武安,组成了新县委,县志引用的 是当时太行区党委的指示,照指示上的话来看:武安县党组织是 坏人当道。这类问题该怎么办?还应该既坚持实事求是,又不有 损党的形象。
1941年刚整党整风,1942年又整党、整风,同时,又进行 了审干。审干中,在刑训逼供的情况下搞“坦白”运动(即抢救 运动),一大批党员和干部被怀疑为“国民党”和“特务”。有的 在整风后期即予以甄别,一大部分则存档保留,成为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处理人的一个“依据”,以致于导致“文化大革命”动 乱中的“国民党案”,使不少人受到不白之冤和株连。
1946年土改中农村干部多分土地财产、侵犯中农利益、乱 打人、杀人。1948年又派工作组整党……“全县这次整党中, 一批干部被处理心中不服,有百余名干部摟挑子不干,社会秩序 有所混乱,道会门、土匪也乘机活动。”
这么一写给人的感觉不但武安党组织有问题,历次整风也有 负作用,是否符合历史真实?这个问题究竟怎么写合适?值得好 好研究。
2•“党的领导”这一节加的很好,但有些提法值得考虑:写 坚持党的领导的主要标志是“县内各机关、团体,诸如人大、政 府、公检法等国家权力机关及计委、经委、财政、金融等重要经 济部门的行政主要领导均由中共党员充任,各厂矿、学校、街 道、农村的行政主要领导也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1939 ~ 1988年 22任县长、副县长,除3名民主人士外均系中共党员。
这种提法不符合党的统战政策,抗日民主政府时期就实行 “三三制”(1/3共产党,1/3分之一国民党,1/3无党派人士), 这样写说明“左”的影响还没清除。统一战线是我党的三大法宝 之一,体现党的领导不能只从党员担任主要领导这方面来看,党 的领导主要体现党的思想、路线方面的领导。
3.附录《浪花》一文是极端错误的,辱骂伟大领袖不但过 去不允许,现在和将来都绝不允许。
4.评价历史人物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坚持阶级观点。
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的绝对 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评价人物的功 过是非要联系历史背景,把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 中去分析,既不能脱离时代用现在的标准苛求历史上的人物。也 不能对历史人物不加分析一概肯定。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问 题,特别是选录旧志的内容必须分析,历史上修志都有其阶级偏 见和历史局限,有好些记述歪曲历史、颠倒历史。如人物志中将 旧志中的烈女载入新志不合适,旧志选这些人物入志的目的:一 是鼓吹封建伦理道德,二是在于丑化农民起义。单选这个传也很 片面,让人看后不知刘六刘七的革命主张,给人的印象这支起义 军军纪极坏,奸淫烧杀无所不为。如附录中的窦邑侯殉难传,蒋 烈妇传都不值得称道,特别是窦邑侯(是李自成起义军攻占武安 后自杀的)。诸如象郭资传“遇地方遭灾,皇帝下诏减免钱粮, 郭资往往按原额征收”这正是不顾人民死活,一心讨好皇帝的酷 吏,怎么还对其肯定呢?
还有几个与“匪”、“贼”、“盗”斗争死去的,也为其立了 传,对这样的人物也须分析,因为旧社会由于统治阶级对人民的 残酷剥削压迫,致使官逼民反、铤而走险,统治阶级称这些人为 “匪”、“盗”。
5.文化章中的歌谣有些选得不合适,如“扫炕歌”、“时兴 谣”“双捽犁,单花套,人民公社瞎胡闹,社员饿得哇哇叫。”
6.民政志中的旧社会的救济、福利和新社会的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平列记述下来了,给人的感觉,旧社会的封建统治者也 很重视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现在还好。《志 稿》是这样写的:“明清时期,武安即有四仓,即常平仓、旧义 社仓、新社仓、新建漕仓,各村亦有义仓。仓储丰年积谷,灾年 放赈……”写社会福利是这样写的:“自明清至民国年间,武安 均设有一些社会福利机构,使境内孤老残疾人得以生活和生存”。 救济院也绝非武安县志写的那样:“各区年满60岁的上之贫苦无 依靠者,每区选送5人到所,以凭救济。因院内地址狭隘,不便 容纳多人,暂先每人每月发给口食洋3元,在外生活……栖留所 留宿贫民无家者”。
按这样写法,旧社会的孤老贫穷者亦生老丧葬无憾矣,旧社 会事实如何呢?饿殍载道,哀鸿遍野,甚至“人相食”。
三、 不够精炼
《志稿》是目前所见到的最长的一部,如正式出版,恐怕要 在200万字以上。不容否认,《武安县志稿》内容非常丰富,有 些资料也非常珍贵,但仍存在着过于臃肿庞杂的问题,应大量 “消肿”,突出的表现:①有大量重复现象。在志书编写中允许有 交叉重复,但应力戒这种交叉重复。比如“建国后政治运动辑 要”第六节和第七节“否定'文革'”、“平反冤假错案”这两节 有大量的重复;《财政卷》“财政收入”和税收中的“田赋”两节 不但重复,而且同一事物前后矛盾,《财政卷》写道:“嘉靖年间 施行一条鞭法,改实物税为货税。而《税务卷》中却又写为: “万历年间,改实物税为货币税,实行一条鞭法”。还有同治六年 在伯延镇的“晚丰碑记”,农业卷中有,资料辑存中也有。国民 党时期的武安县长吴明龙携巨款逃走一事,志稿中重复出现了五 次,类似这种情况还很多。②有些内容应当删去,如反右倾运动 连附录达4万多字,写的过多过细,要忍痛割爱,真有价值的可 以搞资料选编或汇编。教育篇中写清以前的科举制度,全段皆为 全国的情况,应删去,③有许多表格没必要,历代知县(从东汉 建安年间(196 ~ 220年)至宣统三年(1911) 1700多年,列岀 163个县官名字,实际也不全,唐代就一个也没有,宋朝只有一 个,没什么价值。仅举的这些例子就占据30多页码(43200字)。
四、 语言中的问题
文白夹杂现象随处可见。如建置沿革“属之”、“相因”、“因 之”、“旋复”。人物传中写玉华烈士最后赞叹:“呜乎!贤者不惜 其身而忧其民,其玉华烈士之谓也”。武佩伦传:“呜乎!英年早 逝,抗敌失一英雄也。”最严重的是教育卷:“究其教学方法,皆 为灌输式”、“束修”、“延请西宾课女儿读书”。
五、几个零散问题
1.建置沿革“武安古属冀州”(不科学),“九州说”、“十二 州说”早已否定,缺乏历史根据。
2.教育志“民国初期废科举,兴学校”。实际上不是民国年 间废科举,而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兴学堂。
3.教育志中的“壬子癸卯制” “壬子癸丑制”令人费解应解 释。应写明“壬子癸卯制”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规定的学 制。规定小学学制为8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3年。 “壬子癸丑制”是中华民国元年(1912)教育部规定的学制,改 小学修业为7年,初小4年高小3年。
4.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平反冤假错案列入政治运 动中不合适。平反冤假错案不是政治运动,是落实政策。
5.凡例中把民国以前统划为古代是否科学?按我国历史分 期法,1840年以后为近代,1919年以后为现代,1949年以后为 当代。
(1990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