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县猪鬃加工业的生产状况
            提起丰南县,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可是一提起胥各庄生产的 “天津猪鬃”,几乎国内外无不知晓。猪鬃是丰南县的传统土特产 品。猪鬃加工业的发展,对河头、胥各庄的繁荣昌盛起到了相当 重要的推动作用。丰南县生产的“天津猪鬃”始终畅销于美、 日、英、德、法等世界各国,在国际市场上久享盛名。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丰南县这一古老的传统猪鬃加工业,又一次得 到了新生,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
           丰南县猪鬃的原料主要来源于东北、内蒙等地。因这些地区 气候寒冷,猪种又比较原始,且多喂粗饲料,所以丰南县的猪鬃 以尺码长、色泽好(乌黑发亮)、成份纯,取信于国际市场。因 为猪鬃刚韧而富于弹性和钢铁猛烈磨擦也不致弯曲,它对乾燥、 潮湿的反映极小、又抗酸,所以猪鬃成为制造多种刷子的最好原 料,任何鬃毛和任何纤维质料都不能相比,尤其是多类机器刷, 更离不开猪鬃。所以,猪鬃在工业上占有重要地位。丰南县生产 的“天津猪鬃”,主要是通过天津口岸、河北口岸出口到世界各 国,每年大约出口 1万余箱(每箱50千克),为国家换取外汇 335万美元。丰南县的猪鬃加工业在全县的乡镇企业中也占举足 轻重的地位。
悠久的历史
           丰南县的猪鬃加工业兴起于清咸丰年间,至今已有120多年 的历史了。发起人叫赵新,是本县王禾庄人(该村解放后改属唐 山市郊区)。在此之前,我国北方的猪鬃是不被人重视的。除有 人用白鬃或是特长的黑鬃作为衣刷及鞋匠作为引针外,大都用以 充作肥料。
           我国最早利用猪鬃的是广东帮商人,他们将四川的白鬃制作 发篦,供本省男女梳理长发。后来外国人出于好奇心,携回发篦 若干,从此外国人发现中国猪鬃,乃是制刷的最好原料,特别是 制作军用机械保养刷更为理想。外国商人不断来到中国收购猪鬃 及开设加工厂。
           赵新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由于生活所迫,到天津一 家英国人开设的“髙林”洋行当杂役。这个“高林”洋行,主要 是收购马尾,后来改收猪鬃。“高林”洋行责成赵新等华役回乡 为其购买,按一定尺寸加工配套,批量出口。
           赵新从天津返回家乡以后,立刻筹集资金四处采购。近在唐 山地区,远在东北、内蒙、宁夏等地,廉价收购了大批鬃毛,并 建厂房,招雇工人,采用原始的手攥方法,加工猪鬃,按合同交 “高林”洋行。不久大获暴利,家资巨富。赵家为了在丰南一带 独揽此行,获取专利,竟将院墙高筑,企图长期垄断猪鬃的加工 技术,致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外人只知道赵家发于猪鬃, 却不能操于此业。
后来,由于不断从赵家的亲朋中得知加工猪鬃的内幕,加之 时间一长,在赵家工场中的工人,有的弃工不干,集资自营,一 时间,猪鬃加工技术便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地传播开来。于是 乎,大至工人近百,小到独本经营,丰南县的猪鬃加工场及其栈 房蜂涌而起,愈传愈远,愈传愈多,不到三五年,已经遍布胥各 庄周围数十里。其中发展尤为速者,是借有煤河运输之利的河头 和胥各庄两镇。猪鬃加工场及其栈房钱铺达百余家。原本不引人 注目的河头、胥各庄小镇,竟然商肆鳞列,繁荣异常。其强盛兴 旺之势,远远的超过昔日。
           在百余年的猪鬃发展史上,猪鬃加工业曾经历了几度衰跌与 复兴。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疯狂地扩军备 战,猪鬃这个保养军用器械必不可少的刷子原料,一时成了热门 货,这一段是我县猪鬃加工史上的“黄金时代”。丰南县出口的 猪鬃就占天津口岸总出口量的70%,每年换取的外汇高达四、 五千万美元之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以后,国际市场上猪鬃冻 结。此时丰南县各地近百家大小加工厂多半倒闭,造成了无数猪 鬃厂商破产,货物积压。
           战争结束后,猪鬃立刻又成了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紧俏商品, 丰南县的猪鬃加工业一跃超过战前水平。仅胥各庄就出现了 20 多家规模较大的工厂和货栈,以胥各庄为中心,南至米厂、城 坨,西至么家泊,北至丰润的韩城,东至唐山郊区的李尚庄,有 近百个村镇都搞猪鬃加工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经济贸易实行全面封 锁。丰南县所有猪鬃加工厂及栈房全部倒闭,抗日战争胜利后, 丰南县的猪鬃加工业东山再起。全县的大小猪鬃加工厂星罗棋 布,数不胜数。但是,由于国内外市场受帝国主义买办和资本家 的操纵,丰南县的猪鬃业仍然日趋畸形,表现在价格上时起时 落,波动剧烈,严重地影响了这一事业的发展。解放后,在社会 主义制度下,丰南县的猪鬃事业才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1955年,全县大约有大小猪鬃工厂100余家,为了管理和销 售上的方便,初步实行了并厂(即联营)。联营后,设有较大的 猪鬃加工厂14家,工人1300余人,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中, 又实行了 “公私合营”,由原来14家合并为一个大厂,职工千余 人。
           对丰南县猪鬃加工业的归属做了几次调整。解放初期归唐山 地区供销合作社,1960年改归唐山地区外贸局,人事调配归丰 南县工业局,1979年后,人事也改属地区外贸局,1983年市管 县以后,又为外贸局。
传统猪鬃加工业的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各项经济政策的落实和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南县的猪鬃加工业,又在治愈了十年浩 劫及地震造成重大的创伤后,逐步繁荣兴旺起来了。
           一、国营胥各庄猪鬃加工厂的情况
           国营胥各庄猪鬃加工厂为唐山市属单位。该厂有工人495 名,有固定资金205万元。设7个科室(生产一、二科,供销、 财计、秘书、保卫、工会)3个车间。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 米,为全国规模较大的厂子之一。我国北方各省的猪鬃加工几乎 全是这个厂子帮助建立的。该厂技术力量雄厚,生产能力也很 强,每年平均生产1万箱(每箱50千克)。平均产值为700万 元,历史最高产量是1973年,产量为1.4万箱,产值为860万 元。近几年来,生产不够景气,产量、产值、利润均有所下降。 1980年,生产猪鬃10943箱,产值为612.98万元,利润67万元; 1984年产量为7807箱,产值393万元,亏损30万元。1985年 8000箱,产值450万元,可获利25万元。由于生产不够景气, 工人的收入也受到了影响,从1981年到1984年,工人平均月工 资仅49元。
           造成国营猪鬃工厂生产下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原料价格 上涨,产品价格下降。1984年猪毛的价格比1981年上涨了 45%o猪鬃的价格1984年两次降价,比1981年降了 30%o②猪 '鬃多半用于出口,因此,仍然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近年猪鬃在国 际市场上供过于求,产品有些滞销,今年又变成了畅销货。国营 胥各庄猪鬃工厂又完不成生产任务。③猪鬃的质量随着猪种的改 良,有些下降。过去胥各庄猪鬃的尺码平均在3吋以上,现在只 有2.5吋左右。
           国营胥各庄猪鬃厂利润下降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厂子背有 沉重的包袱,开销过大。现在全厂有退休工人220名,年付退休 金15.2万元;地震震亡家属68人,年付抚恤金9800元;职工及 家属医药费每年大约在6万元左右。
           二、集体、联合体、个体户猪鬃加工业的生产情况
           丰南县猪鬃加工业除国营胥各庄猪鬃工厂以外,胥各庄、兰 高庄、停子庄、高庄子、稻地、宣庄、董各庄、黄各庄等8个乡 镇都有传统猪鬃加工的基础,几乎占全县30个乡镇的1/3。目 前,全县有镇办、村办、户户联合、个体户的猪鬃加工厂45个。 其中有胥各庄镇办的一个,村办的25个,户联合体16个,个体 户3个。从业人数镇办的168人,村办1801人,联合体545人, 户办80人。全县有利用猪鬃为原料的刷子厂3个,猪鬃加工工 具厂6个,捆鬃用的黄绳厂3个,从业人数352人。1984年这些 乡、镇、村、户办猪鬃加工厂共获利356.6万元。人均收入1210 丿Go
去年由于毛鬃涨价,产品滞销,国营胥各庄猪鬃工厂出现了 亏损现象,而这些乡、镇、村、户办的企业不但没亏损,有的生 意还好于往年。加胥各庄四街张连平等10户的联合体猪鬃加工 r, 1984年产值25万元,人均收入达1650元。这些企业之所以 能在猪鬃生意不好的情况下还兴旺发达,主要原因是没国营猪鬃 厂那么大的开销,从采购原料上也灵活机动,国营厂购料都是大 批进货,不够装车皮就无法运输,这些乡、镇、村、户办企业因 规模小,甚至都可以走村串户骑自行车收购,由于小批收购也容 易把住质量关,所以出鬃率往往也比国营厂子高。从产品的销路 方面也是如此,因为批量小,门路也就比较好找。国营厂主要依 靠出口,1984年在国际市场猪鬃滞销的情况下,这些小厂却在 国内广找市场,1984年他们把产品大部分都推销到了东北三省 及京津地区的刷子厂。因此,这些厂子没因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受 挫折。
           发展传统猪鬃加工,大有可为
           丰南县猪鬃加工历史悠久,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所以,发展 传统猪鬃加工业是轻车熟路。我们应当继承发扬这一传统手工 业,既可以为国家换取外汇,又是乡镇农民一条致富之路。
           —、多用劳力,本小利大
           猪鬃加工,主要靠手工操作,既不需要购置大型设备,又不 要建筑大型厂房,更不与大工业争原料、争市场,有几间房屋就 能聚集上百人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也比较简单,只是钊子夹 子等,有条件的也不过花三、四千元就可购置打毛机和甩干机。 基本上都是靠手工将进价低廉的毛鬃(每斤1元左右)加工成价 值很高的猪鬃(每斤15元左右)。这确实是一项本小利大的加工 业,特别是对人多地少的乡镇来说,又是安置剩余劳力的一条路 子。1982年初,胥各庄镇办起的猪鬃加工厂,开始先利用镇政 府的大会议室做厂房,只投资2000元,安排156名劳力,当年 就生产猪鬃40万斤,获利7.8万元。1984年获利8.4万元。
           二、多条渠道,业务活跃
           过去猪鬃属于二类统购物资,农村虽然也有猪鬃加工点,只 能从国营猪鬃工厂领取原料,加工后付成品。这样,不仅经营环 节多,农民收入少,而且渠道单一,有时因国营厂拨料不足而影 响加工能力的发挥。三中全会以后,政策放宽,猪鬃加工可以通 过多条渠道扩大经营,原料可以自由进购,产品也可自由销售, 这就使猪鬃加工生产越搞越活。高庄子乡四王庄1980年办起的 猪鬃加工厂,当时还是只给国营厂加工,年仅获利1万元。从 1981年采取自采自销的办法,收入逐年增多,1982年盈利4万 元,1984年获利6万元,今年可达10万元。
           三、 多种形式.协调发展
           随着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的转变, 不仅集体办的猪鬃加工厂和猪鬃加工工具厂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而且出现了许多联合体和个体户的猪鬃加工企业。它们和集体企 业联成一体,互相支持,取长补短,协调发展。稻地镇安机寨中 街高云明等九户村民于1983年自筹资金3000元建立了联营猪鬃 加工厂,他们一方面自釆毛鬃加工销售,另一方面又为村里猪鬃 加工厂承担猪毛通理工序的加工,村集体猪鬃加工厂又反过来帮 助他们推销成品猪鬃。两厂密切合作,带动全村300多人从事猪 鬃加工业,收入不断增多。两个厂的收入分别都在4万元以上, 全村村民,仅猪鬃一项就人均收入350元。
           四、 多次增值,成龙配套
           几年来,丰南县农村猪鬃加工业除不断巩固了与国营企业的 协作关系以外,其内部也逐步形成了成龙配套的生产体系。一是 猪鬃成品与猪鬃制品成龙配套。胥各庄镇、胥各庄六街、四王庄 除加工猪鬃外,还都办有制刷厂。1984年3个刷子厂生产各类 刷子164.67万把,产值127万元,利润13.34万元。二是加工成 品与半成品成龙配套。兰高庄乡共有8个村,其中有6个村都有 村办猪鬃加工厂,其中西清庄湖猪鬃加工厂专门设有猪鬃粗加工 车间,为其它大队承搅加工,使一些没打毛机的加工厂解决了猪 鬃粗加工的问题,节省了大批劳力,双方都获利。三是猪鬃加工 与加工工具制作配套成龙。董各庄三村和艾坨村分别建有3个户 户联营的猪鬃加工工具厂,1984年生产钊子、夹子、夢子等工 具62200把,获利10万余元。宣庄乡的丁代庄、龚庄子、宋家 坨3个村都建有捆扎猪鬃的黄绳厂,1984年生产黄绳125吨,获 利15万元,不仅满足了本县猪鬃加工的需要,还销往全国各地。
           五、当前猪鬃加工生产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县猪鬃加工生产虽然基础雄厚,但不论是在进料还是在销 售、技术加工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势必影响 我县猪鬃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一) 应建立猪鬃服务公司。丰南县的猪鬃原料多来自东北 三省、内蒙及我省东北部,全县有近十多个厂都自派有采购员。 单独采购有灵活机动、容易把好质量关等优点,但也有浪费人 力、开销过大、影响经济效益的弱点。推销猪鬃产品中也存在这 个问题。胥各庄七街张文中等10户的联合体猪鬃厂和稻地二村、 四王庄、白石庄、唐山郊区的郑庄子搞了个联合公司,他们选派 了技术熟、路子广的能人采购原料,推销产品,生意做得很活。 各乡、镇或县都应成立类似的服务公司。
           (二) 进一步研究利用机器
           目前我县的猪鬃加工生产,除少数使用打毛机外,基本上全 是手工操作。从毛鬃到加工为成品猪鬃,平均每人每月不足一百 市斤。生产力低,经济效益不高,国营胥各庄猪鬃加工厂1976 年地震以前曾经自己设计了打毛机、洗毛机、揉毛机、捆毛机、 顺根机、正根机。那时工作效率很高、经济效益也较显著。一台 打毛机可代替100个劳力的手工操作。各加工厂有条件的,可试 制各类机器。
           (三) 要解决燃料供应问题,一个60人左右的猪鬃加工厂, 一年需10吨左右的蒸鬃用煤,到了冬季还需烤火用煤,有关计 划部门应将猪鬃加工企业所用燃煤纳入计划供应渠道。
           (原载《唐山经济发展概况》1988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