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县委设专职干部负责统战工作,无常设统战机构。1949年2月,本县设统战委员会,1951 年始设统战部。1963年5月,遵照唐山专署《关于县级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通知》精神撤销统战部,只设1名专职统战工作干部与县委宣传部合署办公。“文化大革命”期间,统战机构瘫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统战工作得以重新恢复和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县境党组织放手发展抗日武装队伍,扩大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团结了一大批党外各界人士,他们同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著名民主人士边醉月为掩护中共京东特委负责人李运昌,全家受尽种种磨难;开明绅士李凤阁冒生命危险先后送走3个孙子参加八路军。对这些在革命战争中做出贡献的各界人士,人民将永远怀念。从1942年开始,党组织在扩大抗日宣传的同时,号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起来抗日,以挽救民族危亡,至1945年9月,县境大多数乡、村均成立了“抗日联合会”、“妇女救国会”和“儿童团”等团结各阶层人士的抗日群众团体。1943年,党对全县大地主进行过争取和团结工作,通过减租减息,缓和了地主和农民的矛盾。保证了地主的人权、财权,为募集抗日军需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深入到日伪军内,使一些日伪军首领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感召下,弃暗投明。著名的有,1944年黄各庄轧花厂伪军小队长郭瑞生率部反正;日伪天津水上警备旅第 三中队长王绍义率部起义;1945年,驻将军坨30名日伪警备队员拒绝向国民党投降,持枪起义,进入解放区后编入张遂大队。
建国后,中共丰南县委调动全县各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特别是旧政府遗留人员参加人民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科学等事业。1948年至1951年,留用旧知识分子700余名(含教员);同时对没有劣迹的国民党员、三青团员300余人予以留用;对较有影响的民主人士予以重用,其中担任县人民政府副科长以上干部的7人。1949年2月,县统战委员会在稻地镇召开了780余名老教师参加的“祝寿”大会,县委领导对他们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精神给予了勉励。1953 年,全县各党支部均设立了统战委员,负责听取、收集、答复党外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了人民政权的巩固。1955年,本县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实行以定息为主要形式的公私合营。保护了工商业者的合法权益。全县有公私合营商店、合作小组、私人企业共774个,资金总额达旧币475673万元,从业人数3317人。至1956年6月,将公私合营企业全部过渡为全民或集体所有制,用和平方法完成了对私人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7年至1958年,本县开展了反右派、反右倾运动。由于斗争严重扩大化,伤害了一批党外人士,党的统战政策的实施开始遇到曲折,全县错划“右派分子”633人中,统战对象594人,占93%。“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统战政策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肆意践踏,统战工作被人。
说成是“牛鬼蛇神”的保护伞,工作人员遭批判,许多统战对象被打成反革命,甚至连民主人士副县长也被免职下放。在全县受审查的1616人中,统战对象937人,占58%。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肃清了“文化大革命”及历次政治运动中“左”的错误,落实了各项统战政策,被错划的594名“右派分子”全部做了改正。对139 名投诚起义人员均颁发了投诚起义证书。1980年县统战部建立以后,配备统战联络员29名,推动了基层统战工作的开展。至1985年,相继成立了侨务和宗教委员会,建立健全了县工商联组织,共有工商联会员399名。县委、县政府及统战部门定期举行党外人士和“三胞眷属”(台湾、港澳、海外侨胞眷属)座谈会,每年举办各界人士春节迎春茶话会和“三胞眷属”中秋赏月会。并经常走访“三胞眷属”,解决他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至年底为他们解决贷款2万元。1982年至1985年,先后安排31名党外人士进入县、局级领导班子;1984年第二届政协委员会,党外委员79名,占委员116名总数的68%。同时,县委注重了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被批准入党的知识分子530人,提拔担任领导干部的124人,其中,县级17人,科级107。